遊蕩犬貓絕育計畫,為什麼要以母犬貓為優先?
一般來說,公犬公貓對新事物戒心較低,在誘捕的過程中,時常會遇到公犬貓先進入誘捕籠中,但台灣之心依然堅持要優先補捉母犬貓,到底是為什麼呢?
▲舉例來說,在某個地區中有 3 隻公犬及 3 隻母犬。在每一隻狗都沒有絕育的情形下,可以生下 3 窩幼犬。
▲當我們優先絕育公犬時,只要漏掉 1 隻沒有絕育,這隻公犬依然能與所有母犬交配,使這 3 隻母犬懷孕生產,結果幼犬的數量並沒有減少,仍會有 3 窩幼犬誕生。
▲反之,當我們優先絕育母犬時,能夠生育的母犬會馬上減少,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即使有 1 隻母犬沒有被絕育而懷孕,也僅會誕生 1 窩幼犬。
▲而當我們將這個區域內的母犬全數絕育後,儘管公犬都未絕育,也不會有母犬繼續生育幼犬。
那麼,將公犬全數絕育,效果不是也一樣嗎?
▲事實上,即使把區域內的公犬全數絕育,但只要母犬開始發情,依然可能會吸引外來的遊蕩公犬「聞香而至」與母犬交配,產生數量驚人的幼犬大軍,讓先前的成果功虧一簣。
台灣之心期望以「絕育」的方式減少遊蕩犬貓數量增長的問題,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我們必須將資源放在刀口上,讓整體行動更有效率。
無論是優先捕捉母犬或公犬,我們都難以確保區域裡的每隻目標犬隻都完成絕育,即使在認為「完全不會有外來犬隻移入」的封閉區域內(例如離島),也無法保證何時會有新的犬隻移入。
換言之,除非公犬的絕育率能一直維持在 100%,否則就達不到族群數量控制的效果。但若優先針對母犬絕育,則會隨母犬絕育率的提升而有效減少幼犬的誔生,也是阻斷繁殖的長遠之計。
相關文章
- 由於目前台灣遊蕩犬貓數量眾多,造成許多與人類的衝突、與環境或野生動物的衝突,同時也導致許多原本應該發揮功能的管道,例如:收容、送養、飼主責任等,都被龐大的數量壓垮而無法發揮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