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網址:https://partners.ltn.com.tw/article/6131
---
上週末「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」與「台灣獸醫外科專科醫學會」,舉辦了台灣第一場「DPM Taiwan2019國際遊蕩犬族群管理研討會」,運用「科學」來討論犬隻管理,並借鏡他國相關學者的經驗,與台灣地方動保團體的實際執行狀況,結合政府代表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,來為流浪犬隻發聲。
遊蕩犬不等於流浪犬 放養狗狗也是遊蕩問題之一
DPM或HDPM(Humane Dog Population Management)中文為「人道犬隻族群管理」,是由國際同伴動物管理聯盟ICAM所提出之專有名詞,對於今日台灣「零撲殺」的政策和浪犬的問題,提供了「實證科學」的管理方法。
在ICAM定義中,「遊蕩犬」其實並不完全等同於流浪犬,除了最常見的「無主」浪浪,牠也可以是「有主走失」、「有主放養」,甚至是「社區共養」的犬隻,當這些狗狗沒有經過「絕育」,就會讓街頭的遊蕩犬變多,造成收容所負擔和環境社區的隱憂,因此正確有效的犬隻管理、培養正向的「人犬關係」就顯重要。
東歐遊蕩犬絕育領航者 實際經驗分享
Robert Smith是位在土耳其與羅馬尼亞兩地有效管理遊蕩犬的實踐者。1987年他因拓展事業前往土耳其,發現當地流浪犬數量龐大,且多數身體狀況不佳,讓喜愛動物的他決定行動,希望讓「伊斯坦堡到安卡拉」一段450公里的公路,都不會看到任何一隻死去的狗。
他先回溯過去土耳其對於野犬的「撲殺」政策,發現該策略無法減少犬隻的數量,因此他在1998年成立了土耳其SHKD協會,專注辦理「過量犬隻管理」和「絕育回置計畫」,也促使土耳其政府轉向以其做法為政策依歸。2000年Robert將此經驗帶往羅馬尼亞,在8年內成功減少了羅馬尼亞的城市奧拉迪亞85%的遊蕩犬族群,成為東歐的典範。
犬隻管理絕育最相關 國際獸醫師現身說法
來自東南亞地區流浪動物部門的Katherine Polak獸醫師,她運用獸醫的專業能力,協助解決東南亞地區犬隻過量的問題,因為這些地方的遊蕩犬特別容易造成動物福利與公共衛生的兩難,尤其是狂犬病流行區域,控制遊蕩犬的族群與數量,可以相對的保護人類健康,且過去捕捉撲殺、大規模收容的做法,業已實證無效,而轉向至「絕育計畫」與教育。
因此獸醫的角色在其中更顯重要,唯有受過訓練的醫師,才能提供高品質的絕育技術、麻醉以及相關治療方案。最後她強調,犬隻族群管理的模式並沒有一定標準或是最好的方法,各地的情況與環境不同,適時的監控評估成效,才是好的管理模式。
國外實例做借鏡 盼望在台有成效
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的執行長郭璇,討論了阿富汗狂犬病控制計畫,和印度犬隻管理計畫的成效;台灣防治虐待動物協會的法務暨研究部門主任周敬凡,則分享了犬隻的「社區發展」以及柬埔寨的狗肉問題;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形象經理吳家儀,則探討手機軟體、APP對犬隻管理的運用。3者分別帶來了今年9月肯亞的「第3屆國際人道犬隻族群管理研討會」的國際相關知識。關注流浪動物族群管理的自由工作者洪聖雯,也介紹2篇用「數學模型」來管理犬隻和狂犬病的論文。研討會現場還展示了許多台灣犬隻族群管理的實例海報。
據去年(107年)行政院農委會全國遊蕩犬之數量調查,全國共有14萬6773隻遊蕩犬,藉由這場研討會,放眼國際、回首台灣,未來希望結合公部門、民間團體、獸醫師、專業學者,統合獸醫學、生態學、公共衛生學、地理學、社會學等,有效處理台灣遊蕩犬問題。